今天上課的時候談到關於消費社會和人文價值的命題


這裡的消費文化指的是以消費行為(實用性轉變成炫耀性)來驅動的社會價值

人文價值泛指以人為主體,

消費社會是否會形成人文價值的冷感?商品取代人為主體 

讓我想到我去過的其中兩個國家,東京和印度

一個是購物著名的消費文化國家,坐擁亞洲流行首都別稱

一個是既跟不上大眾流行,又有著獨樹一格的價值文化觀


我第一次到涉谷

是因為和朋友的家人有晚餐的約定

而我到了涉谷竟然一點興奮感也沒有

我大致的走了一下

逛了我在日本很喜歡的創意雜貨百貨 LOFT

和台灣也有的Tokyu hands 台隆

接著找了一間有無線網路的咖啡廳,坐了一個下午

至於FOEVER 21、ZARA和UNIQLO等旗艦大樓

我則是一點興趣也沒有


我的好奇反而是集中在晚上要怎麼用我的破日文討好長輩

傍晚,和我朋友會合後,知道我在咖啡廳耗了一個下午

他開玩笑的罵我:你應該出去走走的!你不是第一次來涉谷嗎?

沒錯!我是第一次,而且也是第一次來東京

但是我就是提不起興趣…一點也沒有

 

原因很簡單,第一是對這些國際大廠一致性的預知

                        第二是  我  沒  有  錢...

 

問題核心,

如果你沒有錢如何對於消費這個動作感興趣?

而過度消費的地方只會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商品上,忽略人

當你倦了,確實已經忘了如何去看包裝在底下的人性

很典型的消費文化城市,因為外在事物被評價的人們


吃喝玩樂,連社交地點次數都影響你做為人的價值,更不用說你的行頭打扮,

商品化的人像是那些吊在工廠的雞

(話說來過台灣的日本男人都稱讚台灣女性漂亮,我倒覺得有部份就是源至對日本女性外表一致性的妝感感到不滿足)


沒有塞納河的河畔,一樣的交通,一樣的品牌(可能更多),

看過的書,不一樣的語言,

一樣的食物點子,不一樣的裝飾。

所有一般城市該有的他都有。

大眾消費下的全球同質化

讓我好奇

如果去掉購物這個選項,是不是有些國家會從旅遊吸引排行裡完全除名

同時我反思

如何在這個網路發達又封閉的城市,找到無線網路,

好連上Facebook。

 

第一次到新德里,這個第一天就澆熄我熱情想打道回府的國家。

我想,踏上這領土的人,應該沒有人是專程來購物的吧?


一個擁有別人無法理解的流行美感,沒有空調和舒適的空間給客人挑選,

甚至逼著顧客要先跨越橫著牛糞的溝,才能踏進的店面。


這裡多著是巴不得不要消費的例子,

穿一天就斷的鞋子,渴求不要拉肚子的食物,

花一大番苦心才得的到當地人得不到的高價,

每一個地方包含所謂的公園都要門票,設計不慎吸引人的東西。

相較於樸素卻銳利的日本人,這裡沒有人知道你是真耐吉還是假耐吉。


但這個地方讓很多旅人、浪人找回自己,

他們反思

他們閉上眼睛

陳訴他們所感受到的靈魂的洗滌、眼淚和平靜


這裡,你選擇停下腳步,不以物取人


   低下頭,施捨從未想過的接觸


   體會他們渴望的輪迴


   思考人性的本質



 

到這裡,我相信


社會消費化會造成人文價值的冷感


 


 


 



以上向劉維公老師 致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薇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